Verified

Sany Workers Protest in Shanghai

  • Date: Jul 5 2012 Time: 20:39
  • Description: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e News via People's Daily: 三一重工小心翼翼地“裁员”最终还是遭到了员工的抵制。   昨日上午8点半,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因为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沈阳、昆山、长沙三地的三一集团相关企业。据上海三一重机一工程师透露,共涉及约800多名的年轻工程师,其中,沈阳三一重装200人、三一重机(上海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300人、三一集团泵送事业部300多人。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大多参加工作才一年多。沈阳三一重装的一位研发工程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7月4日,他和大约200多名同事,从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两点,就一直堵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前,等待公司领导答复。   此外,由于各地的劳资谈判并不顺利,这些面临转岗培训的工程师称,他们将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当日晚间,记者试图联系多位三一方面的负责人,但均未成功。三一重工副总裁何发良也以公司规定为由,拒绝了记者采访。   什么是360培训   据一位上海三一重机的工程师向记者透露,让这300多名工程师都下到一线车间当工人,来自一份所谓的“360”人才培养计划。6月26日,上海三一重机各个研究院的各所所长开始找所里2011届和2012届毕业的研发工程师谈话,主要内容就是要将研发工程师转岗至车间工作,在车间给大家重新定岗。这些岗位包括打磨工、下料工、油漆工等一些基层岗位。   蹊跷的是,所有人都没有看到这一所谓的“360”人才培养计划的正式文案。上述工程师告诉记者,整个过程完全都是口述出来的,并没有相关文案的呈现,“360人才培养计划就像一个空壳子,有名无实,这必将引起大家的不满。”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关于什么是“360”,也有多种解释,有说是360度,即全方面培训。也有说是360天,意思就是或要进行长达一年的培训。   亦真亦幻的“360”培训成为三一员工最大怀疑对象:到底是培训,还是变相裁员?对于这一点,上海奉贤区劳动纠察大队的王姓大队长在劝解来讨说法的工程师时也承认,企业要求员工培训的诉求有其合理性,“但在具体做法上是有瑕疵的”。   对此,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海阳也表示,在培训之前,公布一些培训信息,执行办法,是情理之中的事。   到底是不是裁员   激动的工程师们并不认同这位大队长的说法。他们坚持认为,三一的培训,就是变相裁员。“而且还是无成本的裁员。”另外一女工程师接过话头,对记者表示,其实三一现在的状况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候推出所谓的培训计划,根本就是幌子。   记者在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还遇到了两个来自生产一线的技工,也就是这些工程师即将去培训的部门,他们对记者表示,目前有近80%的车间工人已经“被放假”,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不等,具体情况等待通知。   三一重工目前正面临严峻的销售下滑。三一日前也在回应裁员报道时表示:“从去年起,面对行业发展放缓的现实,本公司也有意识地对员工人数增长进行了控制。”   其实,关于三一裁员的传闻中,一个关键的数据也不断见诸报端:30%。据上述沈阳工程师介绍,这一次沈阳方面要求培训的工程师有200人,恰好是研发工程师团队的1/3。“这一比例也恰好吻合‘裁员30%’。”   三一重装研究本院标准化资料所所长刘华在一次内部的谈话会上也很无奈地表示,“我也没办法。”她在劝解员工去培训时透露,这200名人员指标也是集团下达的任务。在这一份内部的录音资料上,刘华还劝工程师们,如果能够找其他工作,赶快去找。   截至记者发稿时,上海、沈阳、昆山等的各种形式谈判仍在进行。但据了解,双方的谈判都不顺利。现在关键点是,三一到底有没有权力对员工进行培训、甚至转岗。“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看当初他们的劳动合同,有没有进行类似转岗、培训的约定。”陈海阳表示,如果在合同之中,没有了转岗、培训的约定,而三一单方面地进行了岗位调整,是有变相裁员的嫌疑,并违法了相关法规。“如果是这样,我支持这些员工的法律维权行为。” From Xinjing Bao via Xinhua: 7月初,三一重工在上海、昆山的数百名工程师因不满公司转岗政策,选择诉诸劳动仲裁。这引发了三一重工“变相裁员”风波。公司总裁向文波日前在上海表示,所谓“裁员”纯属误会,“这件事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处置”。 “下车间是为培训补课” 作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充分享受了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红利。2007年到2011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25%左右,三一重工的营业收入从91亿元增加到507亿元,利润从19亿元攀升至86亿元,迈入全球十大工程机械企业之列。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特别是投资增速放缓,工程机械企业好景不再。今年上半年,国内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销量同比出现30%左右的负增长,部分工程机械企业的利润降幅在50%以上。 让各方对三一重工产生怀疑的,是公司近期发生的“变相裁员”风波,引发了市场对于三一资金链状况的猜测。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日前在上海表示,所谓“裁员”纯属误会。他告诉记者,三一重工这些年人员扩张很快,8000名研发人员中一半是近两年新招的。“之前整个行业高速增长,没时间对新进员工进行培训。现在缓下来了想补课,把一些高学历工程师送到车间去实习,却引来这么大的风波。” 向文波承认,虽然公司初衷是好的,但有些执行部门采取简单化操作,让工程师误以为转岗是惩罚性措施,以至于产生对立情绪。“现在这件事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处置,三一重工的资金链也没有问题,账面还有60多亿元的现金。” “控制人员过快增长” 在发给媒体的一封邮件中,三一集团表示要正确把握当前形势,控制公司人员过快增长,非紧急必要的人才不能招聘。 面对困境,投资依赖型产业该如何突围?向文波表示,国际化是三一今后的重要战略。特别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新兴国家市场,大有可为。目前,三一计划投资2亿美元在印尼建厂,以辐射整个东盟市场。 ■ 事件回放 数百工程师称遭变相裁员 据媒体报道,7月5日,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三一重工旗下公司)的研发工程师,因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沈阳、昆山、长沙三地的三一集团相关企业。据上海三一重机一工程师透露,共涉及约800多名的年轻工程师,其中,沈阳三一重装200人、三一重机(上海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300人、三一集团泵送事业部300多人。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大多参加工作才一年多。 工程师们认为,三一安排的这种培训是变相裁员。由于各地的劳资谈判并不顺利,这些面临转岗培训的工程师称,他们将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From 360doc.com: 王永乾被告知辞退的时候,他还有点发蒙。 作为一名装配钳工,他已经在三一重工泵送业部干了3年多了。辞退原因是他在操作上的一次失误,没按规定的程序来。 虽然听说过裁员的事,但他并不在意。但后来,他发现事情比他想的严重。 7月3日,王永乾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他所在公司确实有近30%的人辞职,“当时去人事部办离职都是排着队的”。 意想不到的裁员 王永乾所提到30%的人辞职,与此前“三一重工即将裁员30%”的传言,恰好吻合。 早在今年1月,三一重工内部的一位消息人士对媒体透露说,三一裁员30%。对此,三一重工公关部的负责人陈志婷曾公开予以否认,“肯定没有这回事儿,目前没有听说任何有关公司裁员的消息”。 王永乾反映,这一次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些小缘由被辞退。上班时间睡觉、驾驶室卫生没打扫干净、累积旷工三天等都成了被辞退的原因。“都是一些小原因,这在以前是不可能(被辞退)的”。 让另外一些职工下定决心离开的,是由于三一重工推出的“工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被三一重工的总裁向文波描述为是由传统“计件工资制”的多劳多得向“综合工资制”的优劳优得转变,目的是均衡淡旺季工人收入,推动精益制造能力提升。 王永乾算了一笔账:按照以前的计件工资制计算,他平均每月的工资大概在4000元左右,公司推行“综合工资制”之后,工资变成了按工级设定的保底工资加上生产工资,这个数字减少了到2500元/月。 另一位在三一重工担任研发人员的李作浩向记者表示,工资改革对于研发人员的影响并不大,“主要听说是在一线工人那边(影响很大),拿的钱变少了”,李作浩坦承,他所在公司的销售业绩相比以往减少了许多,“现在整个行业都不景气”。 从2011年开始,工程机械各类产品下游需求大幅下降,下游客户资金抽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客户,一些工程机械制造商以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销售模式向市场激进营销。“不仅是三一重工,各个公司都有零首付的情况。”李作浩说。 由于工程机械类产品的售价一般很高,能够全额付清的客户相对较少,一般采取分期付款、按揭贷款或融资租赁等信用销售模式,首付比例根据客户资质一般控制在二至五成之间。但由于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购买机械的首付比例一低再低。而融资租赁零首付,更是吸引了足够多客户的眼球。 “这意味着你能免费租用这台机器一段时间。”一位融资租赁零首付客户向记者解释。 有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零首付大大降低了客户的进入门槛,使他们在竞争中往往敢于低价获取合同,在现在市场需求下降、大量设备闲置的情况下,极大地冲击了市场。一旦市场不好,还款风险增大,最终承担风险的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和银行。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公开表示:“如果低首付、零首付的企业销售模式不改进,整个行业无序竞争,即使能融到资金,最终也将失去市场份额。” 三一多举措危局突围 根据2012年一季度财报,三一重工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仅增5.3%,但应收账款达到201.23亿元,较期初增加88亿元。一季度末三一重工的账面货币资金仅为68.93亿元,较年初减少了33.5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0.29%。 现金紧张,这是从数据上直观反映出的问题,过度的销售政策是应收账款大大增加的主要原因。 上述分析师认为,在“4万亿”基建投资的刺激下,包括混凝土机械在内的工程机械行业过去几年的确呈现高速增长,但是从2011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低迷的状态,行业内开始出现恶性竞争。 徐工机械在年报中表示,受工程机械市场持续回落影响,行业竞争更趋激烈,全行业包括公司整体应收账款占用继续加大。柳工也在年报中表示,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比期初增加了2.4个百分点。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三一重工的崛起得益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如今房地产等行业受政府政策调控,三一重工已经过了黄金发展时期。裁员传闻、工资改革、低首付甚至零首付销售等,也许是三一重工在这个时期突围的手段。 三一重工微博斥降价是毒药工程机械需求低迷 持续低迷的工程机械行业将开打价格战了。 三一重工(600031.SH)副总裁、泵送事业部董事长梁林河昨天再次在微博上爆料称,竞争从成交条件之争开始演变成价格战——竞争对手6月份价格比5月份至少下降了10万元。 昨天在大盘上涨的情况下,工程机械板块股价则整体逆势大幅下挫,其中三一重工盘中一度跌逾5%,中联重科(000157.SZ)盘中跌幅也一度接近4%,厦工股份(600815.SH)收盘更是暴跌9.78%。 价格战 今年4月份,梁林河就在微博上公开指责竞争对手,称混凝土设备竞争到了最后的疯狂,竞争对手中联重科开始在四川大范围锁机,看来疯狂后的死亡开始来袭。 两个多月后,梁林河再次在微博上指责竞争对手:“需求不景气,降价不是良药,只是毒药。” 这次,他并未指出竞争对手的具体名称。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梁林河所指的就是中联重科。两家公司在混凝土机械领域是最大的“对手”。 不过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中联重科,该公司人士表示,应该不是指中联重科,可能是徐工集团,因为徐工的库存非常大。 梁林河称,从7月份起,三一重工将逐步提高部分产品的价格,要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无论竞争伙伴怎么做,都将“一意孤行”,同时更希望同行共同努力,不要再无谓地降价。 混凝土机械是工程机械领域最赚钱的子行业。 今年以来,工程机械领域发生的两起大型跨国并购案,都发生在混凝土机械领域:一是三一重工并购了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其次,徐工集团并购全球著名混凝土成套设备企业德国施维英集团有限公司(Schwing). 全球前三大混凝土机械品牌相继被中国三大企业收归麾下。去年,中国混凝土机械以1053亿元的市场规模名列工程机械行业之首,占全行业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更为重要的是,混凝土机械行业30%以上的利润率更是远超工程机械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梁林河爆料的降价消息,一家大型外资工程机械销售人员告诉本报,目前尚没有听到行业内大规模降价的消息,如果有大幅下降的,也应该是个别现象,“每台车降10万以上无异于自杀。” 不过他同时透露,虽然没有大幅降价,但今年市场上厂商给代理商的优惠明显增加了,比如每台车给1万~2万元的优惠,代理商在销售的时候,就有了降价空间。 市场仍未现转机 从去年4月份开始,伴随国家的宏观调控,此前爆发式增长的工程机械市场开始出现持续低迷现象,至今未现转机。 “由于销售不畅,现在各个企业库存都非常高,代理商手中库存同样如此。”上述外资工程机械销售人员告诉本报,“虽然外界经常会评论说有好转的景象,但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我估计要到明年上半年才有可能好转。” 数据显示,继前4个月持续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主要工程机械压路机、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销量同比分别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从环比数据来看,除了压路机销量5月环比小幅上升0.62%之外,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的环比降幅均在两成以上,分别为23.30%、22.14%和29.28%。 国家发改委6月29日公布的信息显示, 6月底,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组织召开了工程机械行业经济形势座谈会,与会企业普遍反映,受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影响,今年1~5月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产销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且经营成本上升、财务费用激增、利润明显下降,企业经营困难突出。 发改委称,针对当前形势,协会及企业希望落实好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提出继续出台结构性减税、技术改造、科技研发、支持企业“走出去”等政策建议,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工程机械受房地产、铁路等下游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铁路领域的机械更惨。”山东一家工程机械高层告诉本报。 今年1~5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1296.54亿元,同比减少41.1%,其中,全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1054.8亿元,同比减少46.9%。房地产行业同样不理想,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221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8.5%,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